夏日蝉鸣中,固阳县南关社区的活动室化作了民族团结的苗圃与中华文化的课堂。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之光”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以青春为犁,深耕社区沃土,精心设计系列活动,在童心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苗。
一、石榴结籽心连心:童绘民族一家亲
“小朋友们,我们56个民族,就像56朵鲜花,盛开在祖国大花园里!”实践队员们用生动的图卡和亲切的讲解,为孩子们打开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知识之门。绚丽的民族服饰、多样的风俗文化,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绚烂多彩。
当民族团结主题动画中各民族小伙伴手拉手歌舞的画面亮起,孩子们纯真的眼眸里闪耀着向往的光芒。“我们要和所有民族小朋友做好朋友!”“团结力量大!”童言稚语,真挚动人,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在心田萌发——理解与尊重,正是共同体意识在幼小心灵中最初的光。

二、语通南北情相系:童声字正扬国韵
学好普通话,这把沟通的“金钥匙”,被队员们以鲜活的方式交到孩子们手中。“四是四,十是十……”趣味绕口令挑战激起阵阵欢笑与认真模仿。寓教于乐的情景对话、标准发音的示范练习,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锻炼口语,真切体会普通话消除隔阂、连接你我的巨大力量。

三、文化根脉植厚土:黄河黄芪育乡情
实践团深挖地方特色,巧妙将固阳黄芪与黄河文化融入课堂。孩子们惊叹于身边这味“补药之长”的神奇,更通过地图上鲜明的黄河“几字弯”,理解了“母亲河”如何滋养万物、孕育文明。
当队员揭示固阳黄芪的优质得益于黄河水土的独特滋养,尤其是“走西口”移民史带来的种植技术传播,一条清晰的文化纽带被点亮: 黄河不仅是地理的母亲河,更是民族迁徙交融、智慧薪火相传的历史血脉。源于黄河流域、随移民扎根固阳的“转九曲”民俗,以及见证农牧文明交融的秦长城、怀朔镇遗址,让孩子们触摸到脚下土地承载的厚重历史,对“我们共同的根”生出真切的自豪。


四、童心绘梦向未来
互动环节中,孩子们的热情化作笔下的世界:有的描绘黄河奔腾的壮阔,有的将黄芪的根须与黄河的脉络巧妙联结。一幅幅充满童真想象力的画作,正是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在他们心中抽枝展叶的生动印记。
此次“生命之光”固阳之行,是青春力量在基层土壤的又一次深耕。他们以童趣盎然的课堂为桥梁,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和脚下土地承载的共同历史记忆,编织成共同体意识的坚韧锦缎。孩子们清澈目光中的认同,稚嫩画作里的融合,以及那回荡在活动室的朗朗国韵之声,都在宣告:民族团结与文明进步的种子,已在关怀的阳光下深深扎根,必将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中华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