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7月11日至14日化学与化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直属队以“青春赋能乡村·文化浸润黄河”为主题,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等地开展实践。直属队通过探访镫口扬水灌区、敕勒川博物馆、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板申气村等地,在生态保护、水利建设、文化遗产传承中体悟民族团结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以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

本次实践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文化体验,揭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特质。黄河流域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地带,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西口文化更是移民迁徙、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通过探访现代水利工程、走访历史街区、记录乡村故事,团队力求从历史、生态、民生等多维度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必然性与现实价值,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实践足迹1:见证水利智慧,感悟民族团结之力
在镫口扬水灌区,团队成员深入地下车间学习轴流泵工作原理,亲测黄河水质,并学习了灌区为土默川平原64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的历史。这座始建于1928年的电力扬水灌区,不仅是现代水利技术的结晶,更是多民族共同奋斗的见证。晋陕冀移民与当地人民携手开凿水渠、发展农业,以智慧与汗水浇灌出“塞外粮仓”。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的延续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各民族协作精神的延续,体现了“共同建设、共享发展”的共同体理念。

实践足迹2:追溯文明脉络,触摸交融印记
在敕勒川博物馆,通过“历史、革命史、民俗”展厅的参观,团队系统了解了黄河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千年历程。从游牧文明的青铜器到农耕文化的陶器,从“走西口”移民的文物到多民族共同抗战的史料,一件件展品诉说着北方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边疆、守护家园的故事。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交融,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认同是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唯有尊重多元文化,才能凝聚民族向心力。

实践足迹3:重走移民之路,传承开拓精神
走进老包头青石板街道,触摸明清时期晋陕冀移民留下的商号遗址,聆听“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创业传奇。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走西口”不仅仅是生存迁徙,更是文化交融与共同发展的史诗。移民带来的农耕技术、商业智慧与当地游牧文化碰撞,孕育出包头独特的城市基因。这种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的开拓精神与互助传统,正是新时代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

实践足迹4:田野调查中,解码农耕文明与移民记忆
在板申气村,直属队入户走访记录村民口述的“走西口”故事,走进田间地头考察农作物灌溉系统。村民讲述祖辈沿黄河古道北上、扎根塞外的经历,水利工程的百年延续见证着移民文化与黄河农耕文明的深度融合。这种保护传统水利设施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需要,更是传承移民精神、维系文化认同的关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浸润在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每一段历史中的真实实践。这既需要我们深耕历史,从文明交融中汲取力量,更要我们立足现实,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时代命题中书写新篇章。在黄河奔涌的涛声中,我们听见了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在文化交融的足迹里,我们触摸到了共同体的生命脉搏;在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的道路上,我们新一代青年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扎实的行动,以行动诠释责任,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