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发布日期:[ 2024-04-23 ]      来源:[ ]      阅读:[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中央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从理论上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实践中以辩证的观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立场,也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需要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方面的问题“管肚子”,精神方面的问题“管脑子”。强大的物质力量集中体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大的精神力量则集中体现为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中,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精神这把钥匙用好。

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数字化浪潮迅猛发展,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冲突异常激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力的思想支撑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集大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凝聚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要在各族人民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危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说,中华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底蕴,中华民族共同体则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文化主体力量。要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底气和动力。

(作者简介: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梵,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抓好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工作
下一条: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 手绘漫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闭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