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要重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为小学生讲解博物馆知识。图片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首先,要讲清楚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是基于历史形成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由中华文明浸润,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凝聚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其次,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多元融聚、彼此认同的人们共同体这一基础认识。要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其历史文化传统是古代中国的“大一统”和多元一体传统,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再次,要从理论上诠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讲清楚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深刻阐释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中华民族先锋队与民族独立解放、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等重大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来深化对历史中国和今日中国的理解。
全景式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
要用正确的史观、充分的史实、详实的史料、连贯的史脉,全景式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完整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过程。分阶段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演进脉络和时代特征进行阐释,如,秦汉时期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各民族大交融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突出华夷一体与包容开放的特征。
要实现史观、史实、史料、史脉合一。系统阐释从中华文明初始阶段的“满天星斗”走向华夏共同体初步形成,从“大一统”巩固发展到各民族融聚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从近代共御外侮进程中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通过绵密的历史阐释,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书写范式
传统的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书写,以王朝史框架为经,以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双边、多边关系为纬,多用“分”的视角叙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要突破这一叙事框架,把中华民族整体作为叙事对象,强调时间上、空间上以及人群上“融”的视角。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视角下,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是连成一线、融为一体的“天下一家”图景。例如,讲魏晋南北朝历史,要将各民族作为正在交融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进行探讨,讲述的专题包括政治分立与制度趋同、贸易交往与经济一体、社会与文化融合等,视角要从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史转变为这一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层面增进共同性的重要表现。对中国历史的讲述,要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强调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社会生活上的融合、文化上的互相学习借鉴,以此来讲清楚不同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要以翔实准确的史实,让历史生动可感。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