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把“铸牢”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高校怎么干

发布日期:[ 2024-01-05 ]      来源:[ ]      阅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在新时代聚焦国家战略布局、贯彻“四为服务”方针的重要使命。高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构建点线面多维度、全覆盖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打牢思想基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硬指标

聚焦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硬指标。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真正把高校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和前沿阵地。

强化思想引领。要创新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明确工作目标。要紧扣“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秉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立德与增智并重,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核心要素的养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打造生动翔实的案例库(集),向广大师生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抓住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聚焦这一根本问题,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通互嵌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眼学习、实践、创新、提高、深化、拓展、巩固等育人环节,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小班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内涵品位,把课堂建设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使学生主动收起手机来、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互动热起来。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系统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的政治标准,落实“四个特别”(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和“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要求,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覆盖面

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用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一重要载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眼学生、学业、学情、学术等实践维度和育人要素,抓好“育才”基础,抓住“育德”精髓,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扩大学生学业发展帮扶覆盖面。坚持固本培元,夯基垒台,营造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坚持“严、爱、细、融”,健全学生学业发展过程帮扶体系。持续实行混合编班、混合编宿、小班教学,深化分级、分层、分段培养。开展“手拉手”行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在共同生活中成长。

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覆盖面。立足各地实际,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课题,划拨专项经费。组建创新团队,引导专家学者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出原创性理论成果。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性研究,深化与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交叉融合,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系统全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范式,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学理支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各族师生中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高校落地生根,有效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团结奋进的青春力量。

(作者系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上一条: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
下一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着力点丨民族理论

关闭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