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陈育宁: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共同体意识·解读

发布日期:[ 2023-01-02 ]      来源:[ ]      阅读:[ ]

在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中华民族是高频词汇,出现了44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21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担起了历史的使命和责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极大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中国历史从文明产生以来,就渐渐显现出一个特点鲜明而持之不断的现象,那就是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民族。这些民族,出现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存在时间有长有短;但他们之间始终不断发生着相互的交往,或融合,或分裂,或兵戈以对,或互换有无,你来我往,交流交融。这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民族,几乎不约而同地不断向着中原经济富庶、文化发达之地聚拢。在这个漫长聚拢过程中,不仅充实壮大了汉族,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活动地域上交错,甚至血缘上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开,打不散。天下一统成了众望所归,各民族逐步结合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自秦以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当面临外来入侵的危机时,各民族奋起保卫边疆,维护统一。共同的命运把这个整体熔铸为一个真正牢不可破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各民族都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成员。历经艰难坎坷而愈加坚强的中华民族,如今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这一真实客观的历史过程,被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民族研究学界概括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它认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多元可以并存不悖,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统一整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观点符合我国国情。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这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深刻辩证的阐述,是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关系内涵最为精辟的论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

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构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同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包括共同的心理认同,即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认知、共同的价值评价,诸如天人合一”“崇德求善,以及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秉持诚信敬孝的心理特征;包括崇尚和为贵,倡导的精神,认同大一统,推进天下归一,等等。在这种共同体意识的驱动下,中华民族凝聚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统一力,包括中华民族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各民族之间的亲和力;同时表现为一种生命力,包括中华民族在危急时刻的抗争力、独立自主力;最终表现为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强大认同力。共同体意识的不断丰富和升华,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定不移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一个互补互惠、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形成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形成一个共建共享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共同体,形成一个蕴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共同体,形成一个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民族间的差异和不同特征依然存在,但共同体的一致性历经各种考验而愈益增强,它以强大的生命力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共同体意识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它将不同民族、阶层、政党进一步吸引、聚合为一个整体,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价值导向,为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它更加有效地化解内部矛盾,消弭意见分歧,促进民族认同与和谐,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它更加紧密地团结各民族,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外来势力渗透、分裂的威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它更加充分地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励民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

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独立解放的使命。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各民族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东北、海南、滇桂黔、冀中、渤海、大青山等地,各族人民组建武装队伍,与全国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迎来了翻身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理论政策框架,积极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并推动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特别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涉及各族人民切身利益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告别绝对贫困,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

一百年来的历史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命运相连,目标一致,团结互助,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独立解放,走向改革开放,走向今天繁荣强盛的新时代。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将始终保持高昂向上的创新活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更加牢固,中华民族发展将更加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系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




上一条: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一条:推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丨三项计划

关闭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