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部署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任务。对高等教育而言,当前亟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校生规模超过4000万人,这是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要在高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高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本领,成长为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
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这些工作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高校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高校汇聚了大量专家学者,是研究和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力量;高校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机构,是民族工作人才和干部成长的摇篮。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深入研究和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利于造就大批优秀的民族工作人才和干部,进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做好新时代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全员、全程、全方位。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设计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作了规定,从操作性的角度考虑,应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体系为基础,精心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针对现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完善。
明确指导思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突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性、针对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问题,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理论。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践行于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
加强本科生教育内容设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说明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说明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反映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和近代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落的事实,阐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阐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的一贯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体现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形势与政策》课程要阐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阐明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要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反映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阐明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加强研究生教育内容设计。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要阐明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阐明必须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向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要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要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强化课程思政,挖掘各门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实行统一集体备课,坚持规范化建设和全过程管理,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全面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五个认同”。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一是全员育人,前提是全员自育,每一位教职工都要深入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全过程育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到各层级、各阶段。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在入学教育、军事训练、专业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环节,都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全方位育人。一方面,要线上线下结合,营造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文化节、联谊会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建立高校党委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机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相关工作。二是根据实际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机构,加强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三是利用新媒体,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形式。四是实行混合住宿、混班教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简介:许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中智库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