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是我们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一直享有模范自治区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工作以来,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4次考察内蒙古、6次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10次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为内蒙古擘画发展蓝图、制定行动纲领。总书记多次对建设好模范自治区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心向党中央,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嘱托内蒙古干部群众要“倍加珍惜荣誉,强化使命担当”,“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时再次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要求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建设好模范自治区”。
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让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研究提出要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一件是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另一件就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建设好模范自治区,对于全方位展示党的领导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全方位展现新时代内蒙古的担当和作为,对于激励全区上下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
2023年,是内蒙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内蒙古考察,为内蒙古发展把脉定向;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给内蒙古带来了巨大政治关怀和宝贵发展机遇。
这一年,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两件大事这一统领性要求和“闯新路、进中游”奋斗目标,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交出了守望相助、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优异答卷。
这一年,内蒙古围绕办好两件大事开展专项立法,同步制定出台6部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促进条例》,为全区上下同心协力办好两件大事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这一年,内蒙古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居全国第3、创2010年以来最好位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实现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电力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新能源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总发电量及外送电量、新能源发电量、煤制气产能“10个全国第1”,保障了29个省份能源需求;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3增长”,粮食产量实现20连丰,主要肉类产量、牛奶产量均创新高;保障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调结构、转动能、提质量迈出坚实步伐。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极大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内蒙古发展的信心。
落实思树,饮流怀源。回顾进入新时代以来内蒙古走过的非凡历程,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深深体会到:内蒙古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丰硕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引路指向,是做好内蒙古工作的最大底气,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内蒙古各级干部群众的最大责任。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2023年7月,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提出“七个作模范”的要求,即在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上作模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模范;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在边疆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作模范;在弘扬新风正气上作模范。
在“七个作模范”中,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是根本政治前提。内蒙古长期以来被誉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回顾过去,不论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都丝毫不能动摇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对党的热爱和忠诚。面向未来,呵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引导全区各族人民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内蒙古在主题教育中融入延伸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算发展账、惠民账和大力宣传阐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和理解: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
随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七个作模范”的要求逐渐深入人心,内蒙古各族人民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红色基因愈发鲜明,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不断发扬光大。
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2023年,是内蒙古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落细的一年。
2023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强调“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这一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地区工作具有定向引航的重要指导意义,为内蒙古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对内蒙古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具有特殊重大意义。
《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对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确定为“七个作模范”之一。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推开一系列工作。
2023年12月25日,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共提出28条具体措施。从明确职责抓起,把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写入各部门各单位“三定”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这项工作由谁来干、干什么,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行为准则和日常习惯。
在自治区党委的带领下,全区上下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从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从办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的高度来把握这条主线、贯彻这条主线,始终做到想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干任何工作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
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推动各族群众更加广泛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着眼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在资源开发、产业建设等方面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评估和分配机制,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舍饲圈养、庭院经济等着力打破农牧民种养收入“天花板”,让各族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蒙古坚持文化铸魂、润物无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组织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工程,推出一批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在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专题专栏,精心打造一大批彰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艺作品,坚持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越扎越牢。
为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地落到北疆大地上,内蒙古进一步健全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长效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前置审核条件,建立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审核、评估、清理机制,重大资金安排使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审核机制,保证这项工作不论什么时候、由谁来做,都有规矩可循、能常态长效抓下去。
“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迈步新征程,内蒙古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努力让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永放光彩。
聚焦聚力“五大任务”,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五大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内蒙古重要批示中陆续提出并反复强调的,是总书记从内蒙古实际出发,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行动纲领和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在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为支持内蒙古完成五大任务,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意见》,对内蒙古长期想干而力不足的工作给予重大支持。
内蒙古把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厚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坚持把完成五大任务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统领性抓手、管总性要求,加强对五大任务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切实把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落实到战略谋划、政策制定、工作部署、任务落实之中。
自治区党委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组建了完成五大任务和推进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贯彻落实分工方案,快马加鞭推进各项工作。制定《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政策措施,出台相关实施方案,配套制定年度任务清单,明确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五大任务落实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自治区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自觉在生态保护建设的战场上打主攻、当主力,实施“一湖两海”流域综合治理、“三北”工程等重大项目,全面打响黄河治理保护、防沙治沙、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降耗等攻坚战,确保每年都有新的重大进展;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两度千里“走边关”,考察强边固防工作,并对北疆安全等问题做出重要部署,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织起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边境安宁三道防线;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坚持煤、电、油、气、风、光、氢、储并举,深挖资源开发转化利用潜能,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突破地、水、种和粮、肉、奶的瓶颈制约,强化地、水、种等农牧业生产要素保障,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推动农牧业尽可能形成完整产业链;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内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北三省等的交流合作,对外继续瞄准俄蒙、日韩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扩大经贸往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2023年内蒙古五大任务年度计划圆满完成。
——全面打响“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全年防沙治沙950万亩、造林556万亩、种草1817万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不可破;
——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10个地区退出债务风险橙色等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坚不可摧;
——深挖资源开发转化利用潜能,产煤12.2亿吨、保供9.45亿吨,电力总装机突破2亿千瓦,新能源装机达到9300万千瓦,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更加势强劲足;
——强化地、水、种等农牧业生产要素保障,粮食产量达到791.6亿斤、外调500多亿斤,主要肉类产量285.4万吨、牛奶产量792.6万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更加量大质优;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口岸货运量突破1亿吨,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到发中欧班列增长73.7%,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更加巍然蓬勃。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一个地区的发展,总以文化的繁荣为标识。内蒙古历史文化厚重、人文资源丰富,亮丽北疆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色凸显、文化活力涌动。凝心聚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很重要的方面是抓好文化建设、增进文化认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打造“北疆文化”这一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也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要抓手。
内蒙古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组织区内外专家做好北疆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精准提炼概括北疆文化内涵,提出工作举措,研究配套机制,形成了“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体系。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多次调研北疆文化建设工作,围绕做好北疆文化研究阐释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突出强调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引,切实将其全过程地落实到“北疆文化”品牌打造的各环节,确保不跑偏、不走样。全区各地把北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纳入落实两件大事整体布局统筹考虑,推动北疆文化建设见行见效。
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内蒙古对本地区丰富的历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以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为依据,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内蒙古地区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生的壮丽图景,充分展现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让各族群众更好地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认同,凝聚起闯新路、进中游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时俱进创新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时转化和当代表达,使北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北疆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注重发挥北疆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北疆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在增强北疆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同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品质和价值。
当前,北疆文化的研究阐释进一步深入,组织实施北疆文化研究工程,科学提炼、归纳总结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基本特征、时代价值、现实意义,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北疆文化宣传报道广泛开展,“遇见‘河套人’”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重磅推出,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长城长》(第二季)全新亮相;北疆文化内容生产不断加强,《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斩获中国电影华表奖,《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民族交响音乐会倾情奏响;北疆文化建设走进百姓生活,乌兰牧骑“学·创·演”新创作品展演服务各族群众,“我们的节日”“唱响北疆”“舞动北疆”“村歌嘹亮”等文化活动接连上演……
丰富多彩的北疆文化,展现了新时代内蒙古的新气象,让北疆大地上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为提升内蒙古正面形象提供有力支撑,为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锻造牢固精神纽带,为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吃苦耐劳闯新路、一往无前进中游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了蒙古马精神,并赋予这一精神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时代内涵,多次以蒙古马精神勉励内蒙古广大党员干部。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防沙治沙铸就的“三北精神”进行了凝练概括,要求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相互联系、内在贯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形成于北疆各民族人民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践中,体现着各族人民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可贵品质。内蒙古通过深入挖掘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内涵意蕴和时代价值,精心组织研讨交流、宣传宣讲、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了内蒙古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蒙古马是“跑”出来的,“三北”工程是“拼”出来的,亮丽内蒙古是干出来的。新征程上,内蒙古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心无旁骛谋实事,雷厉风行抓落实,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推动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破浪前行。
——以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挺膺担当。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全区上下要坚决摒弃“我不如人”的念头、“发展不用太急了”的想法、“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意识、“没有成方不敢开药”的做法、“看眼前不看长远”的思维、“不讲细节、差不多就行”的心态、“重生产轻经营”的观念,以新观念好作风干好各项工作。自治区党委研究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2条措施,制定进一步推进容错纠错工作8条意见,在全区范围评选表彰“担当作为好干部”,对政治素质过硬、敢于担当作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同时对不干活、干活不到位的干部及时予以调整,在全区上下树立起重用实干者、担当者的鲜明导向。针对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找准“三多、三少、三慢”(会议多、活动多、外出多,调研报告少、工作思路少、解决实际问题少,决策慢、行动慢、结果慢)三个病灶,开出“规范、精减、提速”三剂药方,努力消除作风建设中的顽疾和陋习。一条条实打实的举措、一个个身边典型让全区党员干部倍感振奋,一往无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被充分调动起来。
——以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善作善成。内蒙古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中找定位、找任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增强报账意识、交卷意识、成果意识,把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成了干。自治区党委书记带头示范,千里走边关、蹲点抓落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自觉做到“我开的会我贯彻,我作的批示我落实,我制定的政策我兑现,我做的调研我推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工作做好。2022年8月15日至19日,自治区接连召开5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待批项目、“半拉子”工程、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开发区建设五个方面进行大起底,力求把各种闲置浪费、低质低效利用的资源要素全面盘活起来、高效利用起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五个大起底”行动直面问题、动真碰硬、铁腕出击、力度空前,全区上下进一步强化了资源虽然富集但一点儿也不能浪费的理念,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2023年,全区9326个待批项目应批尽批,消化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累计超40万亩,完成首批22亿元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交易,“半拉子”工程盘活和开发区“大起底”基本完成。
——以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攻坚克难。抓落实就要敢于破题、善于解题、勤于做题,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自治区党委以“有解思维”和“优解思维”,着力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提出实施好对全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支撑性、牵引性、撬动性作用的“六个工程”,即政策落地工程、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温暖工程、诚信建设工程、科技“突围”工程、自贸区创建工程。每个工程都是对症当前内蒙古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开出的药方,每个工程都体现出强烈的问题导向,释放出攻坚克难取得新突破的明确信号。2024年2月21日,内蒙古新年第一会就是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对招商引资和诚信建设工作集中部署、统筹推进,为闯新路、进中游开了好局。
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实践的熔铸,已融入内蒙古人民的血脉,也深深扎根在中国精神的内涵中。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内蒙古人民的精神象征,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注入精神力量。
当前,内蒙古闯新路、进中游,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壮阔蓝图一定会变成美好现实!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必定会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