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云端课堂” 架起团结桥 科技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振兴

发布日期:【2025-10-10】      阅读:【】次

内蒙古科技大学以“党建+志愿服务”模式为抓手,从暑期“三下乡”实地实践到“云端课堂”长效帮扶,用科技力量搭建内蒙古、青海两地文化交融、教育互助桥梁,在服务教育振兴中践行青年党员使命。

千里奔赴

科技支教破解资源闲置难题

今年暑期,学校“甜橙”志愿服务队跋涉2200余公里,走进青海玉树称多县称文镇中心寄校,以“蒙青共育石榴籽,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开展为期七天的“三下乡”活动。队员们发现当地学校虽有机器人教学设备,却因师资匮乏、资源不足,陷入“有硬件无课程”困境,设备长期闲置。

“蒙青共育石榴籽,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三下乡”活动

队员们当即发挥自动化、电气工程专业优势,为学校定制机器人课程,并且双方达成共识:依托高校资源搭建“云端课堂”,将短期实践转为长期陪伴,为蒙青教育互助写下“长效篇章”。

志愿服务队队员为小学生们带来生动有趣的机器人课

云端开课

“线上+线下”激活民族团结新动能

经过两个月筹备,今年9月,学校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主导的“科技赋能教育,蒙青共育格桑”首次线上支教启动。这堂以“机器人基础认知”为主题的课程,创新采用“线上教学+线下实践”模式,让雪域课堂与内蒙古高校讲堂实现“隔空对话”。

“科技赋能教育,蒙青共育格桑”首次线上支教现场

支部党员以“蒙青手拉手,共筑科技梦”主题活动为切入,分享内蒙古文化科技故事,也倾听藏族学生讲传统习俗,让千里情谊温暖流动。

长效赋能

以教育公平书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蒙青“云端课堂”,既是高校服务民族地区教育的创新尝试,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从短期支教到长期帮扶,这一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科技资源跨越山河,为偏远地区孩子打开科学之门。

下一步,内蒙古科技大学将持续深化“云端课堂”建设,计划拓展人工智能启蒙、简易电路设计等课程,邀请两地优秀学生分享成长故事,推动文化交流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

上一条:内蒙古科技大学政协委员工作站开展“赋能乡村振兴,共促产教融合”实践调研活动
下一条:学校举办第十三届全国民族院校及民族地区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建设暨第三届北疆多民族语言文学交融共生学术研讨会

关闭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