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学科思政资源,传承民族团结精神,近日,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工党支部7名党员教师前往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及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开展了一场融合历史寻访与专业反思的实践活动,在草原深处的动人故事中汲取育人力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食品科学专业建设。
聆听国家大爱,感悟“草原母亲情深”

7 月 15 日,支部成员首先踏访四子王旗博物馆,沉浸式学习了共和国历史上感天动地的篇章——“三千孤儿入内蒙”。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讲述,党员教师们深刻理解了在国家困难时期,内蒙古草原以辽阔胸怀接纳南方孤儿的壮举。特别是“人民楷模”都贵玛老人超越血缘的慈母情怀,她以瘦弱肩膀为数十名孤儿撑起温暖天空的事迹,令在场教师无不动容,真切体悟到超越地域、民族的无疆大爱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一块奶豆腐半个世纪 食品工艺承载民族团结情

7 月 16 日,在苏尼特右旗档案馆史志馆内,副馆长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一块珍藏了 50 多年的奶豆腐”背后的故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草原母亲仁钦玛将家中仅有的奶豆腐悉心珍藏,自己与家人舍不得享用。在风雪中苦等三日后,她终于将这份珍贵的食物,送给了在镇上学习的、她收养的“国家的孩子”(娜仁其木格)。这块看似普通的奶豆腐,承载着草原母亲对“国家的孩子”深沉无私的爱,凝结着一位普通牧民守护“国家的孩子”的坚定责任,更铭刻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篇章。在场的党员教师们无不凝神倾听,内心被这份超越血缘的挚爱所深深震撼,真切感受到了内蒙古人民那份深情厚谊。

深挖思政富矿,专业课堂融入民族大爱基因

此行不仅是一次精神洗礼,更是一次宝贵的专业思政资源发掘。教师们敏锐意识到,“奶豆腐的故事”为《食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等核心课程提供了厚重而鲜活的思政切入点。支部党员程立坤老师深有感触:“这块历经岁月仍被珍藏的奶豆腐,其制作工艺蕴含的不仅是食品科学,更是民族交融的深情密码。”张亚琨老师也强调,“我们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食品承载着文化记忆与人间至善,科技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向往。”其他老师也一致表示,要将把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食品专业人才,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让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党员教师们从历史的温度与食品的“滋味”中,深刻领悟了内蒙古人民的大爱担当与家国情怀。支部将以此次学习成果为基石,将“人民楷模”都贵玛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与奶豆腐所象征的团结互助美德,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与科研实践,在传承食品工艺知识的同时,培养心怀家国、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食品人,让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在食品科学的课堂中恒久回响。